1

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

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是中国首次以独立自建馆的形式赴海外参展的世博会场馆,其设计理念来源于对本次米兰世博会主题“滋养地球、为生命加油”及中国馆主题”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的理解和思考。建筑师在面对场地南侧主入口和北侧景观河的两个主立面分别拓扑了“山水天际线”和“城市天际线”的抽象形态,并以”loft”的方式生成了展览空间;最后在南向主立面上,推出3个进深不同的”Deep Facade”,形成“群山”的效果,以此向中国传统的抬梁式木构架屋顶致敬。

通过将主体建筑从地面景观上抬起的行为,中国馆为游客提供了对“希望的田野”的多重观察角度。中国馆场地是一块南北向纵深的基地,游客由场地南侧的田野景观缓缓拾阶而下,“浸”入一望无垠的“麦田”景观,由中国馆东南角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建筑内部;伴随着展览内容的深入,观众由大坡道来到位于建筑二层核心部位的平台,回望楼下,映入眼中的将是由22,000根LED“麦秆”阵列出的变化的巨幅图像;影音厅位于二层流线的尽端,空间形态体现着平面和剖面布局中的巨大张力;位于影音厅外、漂浮于大坡面上的廊桥使得室外的景、自然光和新鲜空气可以自由进入内部空间;观众随廊桥穿插回室内,高耸的胶合木结构屋架构成的出口区为观众提供了极具纪念性的空间体验。

为了实现轻盈的屋面并满足大跨度的内部展览要求,中国馆创造性地采用了以胶合木结构、PVC防水层和竹编遮阳板组成的三明治开放性建构体系。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当代表达,中国馆采用胶合木与钢的混合结构来实现大跨度的展览空间。屋面主体结构由近40根南北向的结构檩条( Purlin)和37根东西向的异型木梁(Rafter)结合组成,其形成的1400个不同的内嵌式胶合木节点是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的完美结合。

位于屋面最上层的是由竹条拼接的板材所组成的遮阳表皮系统。75%穿孔率的竹板,为中国馆减少了屋面上的直射光和室内的反射强光,并在夏天为室内提供阴凉;同时,在建筑立面上又尽可能地取消了建筑幕墙,让充沛的自然空气进入室内空间,减少电能的消耗。光线透过竹编表皮漫射进中国馆室内空间,在PVC表皮上布下了斑驳的投影。建筑师希望通过这个造化自然的“空”来表达属于中国的空间品质。

名称: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
地点:意大利米兰
项目功能:展览、餐饮、影厅、装置、纪念品销售、接待、会议、办公等
基地面积:4590 m2
建筑规模(面积):3500 m2
设计/建筑成时间:2013-2015
业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
组织者:2015米兰世博会组委会
项目总负责:苏丹
项目总监:张月、杜异

建筑设计部分:
建筑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Studio Link-Arc(纽约)
主持建筑师: 陆轶辰
项目建筑师: 蔡沁文,Kenneth Namkung
建筑设计团队:Alban Denic, 黄敬璁, 范抒宁, Hyunjoo Lee, Dongyul Kim, Mario Bastianelli, Ivi Diamantopoulou,黄伟, Zach Grzybowski, Elvira Hoxha, Aymar Mariño-Maza, Yoko Fujita, 邓一泓, 胡辰, 袁周
执行建筑师(LDI):F&M Ingegneria
结构工程师: Simpson Gumpertz & Heger + F&M Ingegneria
幕墙顾问: Elite Facade Consultants + ATLV
机电顾问: 北京清尚+ F&M Ingegneria

总体设计部分:
室内设计:汪建松
景观设计:崔笑声
展陈设计: 周艳阳、赵华森、李彩丽
装置设计:师丹青、冼枫
灯光设计杜异,刘晓希
VI系统:管云嘉
视觉传达顾欣,王之纲